电影衍生品:被遗忘的“金矿”-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发布日期: 2015-08-26 00:00:00  
字体:[ | | ] 分享到:

 

 

   近日,票房口碑俱佳的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接近档期尾声,票房收入已逾9亿元。然而在娱猫(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陶亚东看来,《大圣归来》对于国产电影的意义远不止“口碑神话”这么简单。7月23日,娱猫公司作为《大圣归来》的衍生品运营方,和知名电商天猫联合进行了《大圣归来》“梦工厂”周边衍生品的众筹行动。当天,其各类衍生品销售额就超过了1180万元,创下了中国电影衍生品历史上最高的单日销售纪录。《大圣归来》衍生品市场行情的火爆,引发了业界对电影衍生品这座沉寂已久的“金矿”的重新关注。


   被忽略的庞大市场


   在刚刚过去的7月,国产电影表现抢眼,《捉妖记》最新票房已逾23亿元,正向中国电影票房纪录挺进。围绕该片备受欢迎的角色胡巴,一场衍生品市场的“捉妖记”正在上演。据悉,影片上映之后,各路盗版胡巴形象衍生品在网上销售,因为造型奇怪、制作粗糙,让网友直呼“不忍直视”。而该片制片方也表示,起初对衍生品的开发几乎没有关注,后期发现相关产品备受观众喜爱,连夜赶工推出了一批原版胡巴形象衍生品,但因时间紧、工期短,质量未能得到市场认可。

   《捉妖记》留下的遗憾,正是中国电影衍生品市场开发不力的真实写照。“近年我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但过度依赖票房盈利,这是一种潜在的危机。”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说。据艺恩咨询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票房与非票房收入比重约为8∶2,而目前衍生品收入在非票房收入的20%中也只占很小比例。而在美国,两者比重约为3∶7,其中衍生品收入更是占据相当比重。以好莱坞电影《冰雪奇缘》为例,片中爱莎公主穿的裙子销售额一年就高达4.5亿美元,其衍生品所创造的产值已远超该片在北美地区的票房收入。


   沦为宣传附庸的困境


   “事实上,当前中国很多电影衍生品往往只是为了前期宣传服务而存在。”长期在影视营销行业任职的《知乎电影日报》主编余柯儿说。她坦言,因为衍生品市场盈利过于微薄,往往无法被列入影片的整体运营规划中,对该市场的调研和关注更是无从谈起。更有业内人士透露,许多发行公司只是在影片首映之前,才匆忙找家礼品商考虑衍生品制作,其赶制而成的产品也大都用于宣传和首映礼。北京海淀区某影院经理表示,该影院橱窗中的影视衍生品大都只是摆设,真正有购买意愿的观众极少。“很多观众认为影院出售的衍生品价格昂贵,但网上能购买的廉价产品大多数又是盗版。一方面是营销渠道的不畅通,一方面是凯发k8一触即发的版权保护的不力,这正是困扰电影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矛盾所在。”该经理表示。

   对于这种困境,艺恩咨询分析师欧万勇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河岸一端是卖方产品开发的积极性不足,而另一端是买方消费观念的亟待培养,连接两者的桥梁则是影视衍生品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设。”他认为,衍生品市场的繁荣,三个方面的共同进步缺一不可。而饶曙光则进一步指出,当前诸多中国电影企业规模还不是很大,很多票房、口碑不错的影片多为“黑马”,制片方财力有限,预算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其衍生品创收的一个重要阻碍。“但是,这个问题会随着电影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而逐渐改善。”饶曙光说。


   盈利模式探索刚刚起步


   《大圣归来》衍生品市场开发的成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早在2014年冬天,陶亚东和他的团队就已经开始精心为今年夏季上映的《大圣归来》量身打造衍生品了。100多位设计师的庞大团队、130多个产品门类的反复修改、联合营销团队的跨界授权推广……直至影片上映之时,其背后的衍生品市场收入已经给制片方带来了极大的惊喜。“一部影片有无专业的衍生品营销团队运作,获得的市场效果是完全不同的。”陶亚东说。据他估算,未来中国的电影衍生品市场产值应该在千亿元以上。“我们首先需要广大电影从业者摆脱传统票房盈利的单一思路,对衍生品这个广阔的市场空间给予足够重视和充分认知。”陶亚东说。

   目前,国内也有一些电影企业对衍生品市场进行了探索。今年4月,中影集团和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获得授权销售其研发的电影衍生品。此外,中影与迪士尼、索尼、哥伦比亚等好莱坞电影企业的衍生品代理合作也正在筹备之中。今年7月,万达电影院线与时光网达成衍生品战略合作协议,由时光网负责衍生品设计,万达院线开放其一、二线重点城市影院,与时光网共建衍生品销售体验中心,力图构建首个完整的“电影o2o”生态系统。在欧万勇看来,这两个案例是日后中国电影衍生品市场两大类盈利模式的代表。“但前者面临销售渠道的建设问题,后者面临影片原创ip形象开发的创意问题,探索才刚刚起步。从长远看,只有在市场微观层面不断创新,才能推动法律法规建设、群众消费观念等宏观层面的进步。”欧万勇说。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