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振兴戏曲艺术-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

来源: 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 2015-08-11 00:00:00  
字体:[ | | ] 分享到:

 

 

  ●国务院出台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确立了由政府扶持戏曲事业的方针,把戏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升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

  ●将戏曲艺术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就是将戏曲发展、文化繁荣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这有助于形成更加丰富和完备的社会文化生态

  ●地方政府对当地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负有主体责任,各级政府应该从项目设立、政策落实和经费支撑上对所在地戏曲院团予以切实有力的扶植与支持

  ●传承与发展戏曲艺术,要从文化生态的源头出发,从新生代抓起,加强戏曲通识教育,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以戏曲艺术为载体的教育活动

           

  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戏曲艺术面临活力不足、剧种减少、人才断档、市场萎缩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中央深改办将“研究制定扶持地方戏曲发展政策”列入2015年的重点改革任务,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为戏曲传承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这是我国继1951年发布《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以来,时隔60多年之后再一次就戏曲工作做出的总体部署和政策规定。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就新形势下如何支持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作出了明确的政策规定和具体阐释。将我国政府前后两次颁布的戏曲政策结合起来看,其共同主题是改革、传承和发展,不同之处在于,当年的要点是认真取舍和改造我国丰富的戏曲遗产,现在则是把戏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升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弘扬民族精神,重构文化生态。

 

  新出台的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确立了由政府扶持戏曲事业的方针,以政策自身的宏观性和持久性,表达了国家态度和立场。从中可以看出,国务院支持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中心思想就是坚持“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亦即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关心、重视和支持戏曲的良好氛围,在健全戏曲艺术传承发展工作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的前提下,完善戏曲表演团体体制机制和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保障激励机制,从而让拥有近千年历史的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

 

  传承与创演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财富,加强戏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要切实做到保护遗产、守住财富,让老百姓记住乡音、留住乡愁,需要将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中,继青山绿水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之后,《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第一次将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阵——包括京剧、昆曲等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全国性剧种和遍布各地、与民众关系密切的地方剧种在内的戏曲艺术纳入其中。这就将戏曲发展、文化繁荣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有助于形成更加丰富和完备的社会文化生态,也自觉地强化了包含保护、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在内的社会发展新的指标考核体系,构成了对民族戏曲的全面保护及其传承发展的有力保障。

 

  要将戏曲艺术在社会发展体系中传承下去,必须重视和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时代呼唤有责任感的剧作家。剧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发挥聪明智慧,施展艺术才华,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高峰”之作。我们需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对“一剧之本”的剧本予以高度重视。“征集新创一批、整理改编一批、买断移植一批”,“三个一批”政策全面关注原创剧作的打造、传统剧本的整理改编和优秀剧目的移植与共享,从各个层面保证优质剧本库的充盈,不断激发戏曲创作活力,不断推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和欢迎的优秀戏曲作品。

 

  促进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还须大力支持戏曲演出,改善戏曲生产条件。要把地方戏曲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地方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农村为群众演出。这样,演戏、看戏就有了保障,而保住农村演出市场,就守住了戏曲的基本阵地,既开拓了戏曲剧团的演出空间,又满足了基层民众欣赏戏曲的需求。从纳入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范围的新建(包括维修、改造)戏台,到历史保护区的古戏台,从群艺馆、文化馆(站)的免费或低价排练演出场所,到不同规模的戏曲剧场演出聚集区,各级政府都要积极谋划,创造条件,通过购买演出时段、提供补贴等多种形式支持演出,真正做到还戏于民。

 

  人才与团体

 

  要更加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的发展,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特别是基层戏曲艺术表演团体长期扎根民间,扎根广阔的社会土壤,经常把戏送到百姓家门口,是文化战线活跃基层群众精神生活的“主力军”。在保障国家级和省市级表演院团的发展之外,还要下决心重点资助基层和民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从配置流动舞台车到税费优惠、财政配比、社会资助等方面,营造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良好环境。戏曲院团,特别是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院团大量分布在全国各地,可以说,地方政府对当地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负有主体责任,各级政府都应该从项目设立、政策落实和经费支撑上对所在地戏曲院团予以切实有力的扶植与支持。

 

  戏曲院校是人才培养与输送的“后备军”。目前专门培养京昆和地方戏表演人才的戏曲院校以中国戏曲学院为代表,近年中央戏剧学院也新设京剧系,培养京剧表演人才。此外,可以鼓励更多艺术类院校的戏曲学院以及各地的职业艺术学院和中专艺校,将戏曲专业人才培养纳入教学体系。在各地戏曲学校纷纷改名为艺校之后,切忌以综合艺术专业之名忽略、排斥甚至挤占以戏曲作为主体的特色专业。北京、上海等地已对部分戏曲表演的本科生免学费,国家将对中等职业教育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实行免学费,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应切实落实大中专戏曲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这些都将为缓解戏曲“人才荒”发挥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中央财政对优秀戏曲创作表演人才培养项目的支持,“名家传戏——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的实施,戏曲院校青年教师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青年骨干“双向交流”的新机制,按照特人特招、特事特办原则引进优秀专业人员的做法等,对新一代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对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和剧种领军人物的托举,对具备真才实学的创作与理论名家的认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助于造就新一代名副其实的剧种领军人物和戏曲艺术大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保持人才辈出,戏曲这棵参天大树才能常青。

 

  宣传与普及

 

  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需要良好的传统文化积淀和完备的戏曲生态环境。为此,我们要加大戏曲宣传和普及力度,扩大戏曲的社会影响力。从文化生态的源头出发,从娃娃抓起,从新生代抓起,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以戏曲艺术作为载体的教育活动。一方面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另一方面鼓励大中小学生走进剧场,同时鼓励中小学特聘校外戏曲专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拓宽中小学师资的戏曲艺术专业背景。同时,鼓励通过平面传媒、影视、手机和互联网等媒介平台宣传和普及戏曲,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乡音乡情中感受地方戏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守住家乡文化与地方戏艺术的本体。我们绝不能盲目地崇洋媚外、忘本掘根,丢掉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放弃中国独有的审美品格。

 

  国办下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其战略高度、实施力度、政策法规的细化程度都前所未有。要使政策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门从基本国策、国家安全、社会发展和文化战略上认识其意义,领会其精神,这样才可能抓落实、促发展、见成效、有作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展现炎黄子孙对于全人类的贡献,要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敬重文化的人们的尊敬,经济指标是一方面,文化影响则是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文化与艺术瑰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营造与保障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中国梦与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紧密相连,中国梦与戏曲艺术的乡音乡情紧密相连,守住根,留住魂,贯通传统文化命脉,讴歌伟大时代精神,唱响民族复兴大戏,这是各级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门、全体戏曲人和中华文化守护者的共同使命。

 

  (作者为文化部副部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