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确立“中华民族戏剧史观”-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发布日期: 2015-10-23 00:00:00  
字体:[ | | ] 分享到:

专家研讨《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的学术贡献与创新

 

 

  近百年的中国戏剧史研究,基本上是汉族戏曲史,对少数民族戏剧较少关注。著名戏曲理论家曲六乙先生耗费多年心血的大作《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全三卷)近日出版,填补了国内对少数民族戏剧史研究缺乏通史的空白和缺憾。10月10日,中国剧协、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与该书出版方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白庚胜与向云驹、任乌晶、崔伟、马盛德、刘祯、周育德、殷德俭、赓续华、王馗、刘文峰、李悦、谢雍君等20多人出席研讨会,对此部书的学术创新、学术论点进行了仔细深入的点评和解析。

  曲六乙是我国少数民族戏剧和傩戏学科带头人,现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顾问、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自2003年开始写作,费尽了11年光景方得以完成。作为通史,叙述年代始自西周、下至当代,跨度3000年。全书分古代篇、现当代篇以及剧苑名录篇,共16章120多万字,该项目还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与会领导、专家达成共识:此通史史料详实、论述充分,并且有很多理论创见,做到了学术性、知识性和资料性有机统一,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

  王文章指出,曲六乙先生把一生精力,甚至是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中国戏曲研究,他是中国戏曲研究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著名的学者,《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是他毕生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成果,耄耋之年推出这个成果,值得我们珍视、祝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分析了少数民族戏剧和汉族戏剧的关系,少数民族戏剧和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关系,对少数民族戏剧流变作了深入清晰的梳理。曲六乙先生一直注重从文化学、艺术人类学角度研究少数民族戏剧,这是很有必要的。中国戏曲史,如果不从更广阔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背景上研究,那是不能把它准确概括出来的。这部通史学术视野非常开阔,可以对中国戏曲研究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有观念和思想上的启发。

  与“单一汉族戏剧史观”截然不同,在这套通史中,曲六乙明确倡导确立“中华民族戏剧史观”,描述了全国各地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的足迹,包括藏、门巴、白、壮、傣、侗、布依、佤、彝、维吾尔、朝鲜、蒙古、满族等创造出的属于他们本民族的剧种,重点对以往汉族戏剧与少数民族戏剧发生发展“两张皮”的错误论述,予以了纠正。譬如,以往的戏剧史著认为,南戏开辟了中国有戏剧文学剧本的时代,甚至认为南宋才有了真戏剧。而本书揭示“在8世纪的唐代就有了完整的大型宗教文学剧本”。又比如,明代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的“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最早为西域“色目”维吾尔人所作。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在艺术上的交流与融合在通史中的例子不胜枚举。曲六乙秉持的立场是这些少数民族戏剧是这些民族历史文化精神的窗口。今天,继续忽视甚至贬低这些珍贵的民族戏剧,有损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社会文化的建设。他得出的论断是:“少数民族戏剧美同汉族戏剧美一样,都在展示自己的美的特质。它们在充分展示一己之美的同时,也肯定与赞赏对方之美。两种美不应相互排斥和歧视,而应以美互动、以美互鉴。”

  这样的新颖、鲜明的理论创见让与会者赞叹并认同。王馗说,“少数民族戏剧”这一概念不但包括了少数民族剧种,还包括少数民族戏剧题材等内涵,这正显示了对此领域研究的不充分,当然,也意味着少数民族戏剧的保护、发展和研究,蕴含着巨大的学术空间。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戏剧,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这类戏剧体中有传统戏剧形态,也有现代戏剧创作,有宗教礼俗的表现形式,也有舞台再现形式,因民族不同而各具形态。《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一书以集大成的通史撰写和历时既久的精神投入,为学界提供了了解民族戏剧的索引,也为更多致力于此领域的后学提供了入学门径。

  崔伟有几点深刻的体会:“这本书以一个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来奠定了民族戏剧的研究坐标,任何民族、族群的文化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应有的体现,理清了世界戏剧、中国戏剧或者说是中原戏剧和少数民族戏剧的异同。此外,凭借扎实的学术性和丰富的资料性,少数民族戏剧研究的框架建立起来,使以后的研究有了很高的起点,以后可以丰富它、补充它,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有了非常健康、良好的前景。”马盛德认为,这部书的出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会发挥积极作用。“怎么样保护、传承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如何发展?这本书以史为鉴,同时在历史叙述的时候已经涉及现状的描绘。”

  “通史填补了传统中国戏剧史极少叙述傩戏的历史空白。”刘祯认为这是此书另一个重要的、特殊的理论贡献。作为仪式戏剧,傩戏与现代戏剧艺术概念没有必然联系,它属于不完整的、稚拙的艺术形态,致使一部分学者对它不屑一顾。但是曲六乙认为,人们要看到少数民族傩戏特殊的活化石价值。该书认为,从上古时期走来的傩——傩仪到当代的民俗祭祀仪式戏剧,是一条贯穿多个社会形态的古文化的重要链条,特别是各少数民族傩戏艺术形态,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奇异神秘的审美价值 。这点对研究戏剧的起源、戏剧发生学有着重大意义。

  全书框架和结构的完整,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肯定。全书篇章按历史分期排列,分别对不同时期各类型戏剧的历史和形态进行论述,从而保证了全书在对各类型戏剧的论述中,不仅记叙了它们的历史沿革,而且对它们的演出艺术形式、剧作家、艺术家、宗教习俗、民族特征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评价。上卷更多是上古到明清时期的少数民族剧作、剧种的回眸与溯源。中卷聚焦了现当代少数民族戏剧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文化部、国家民委通过会议和会演,对少数民族戏剧创作的指导与推动,包括郭沫若、老舍、曹禺、田汉等老一辈剧作家对少数民族题材话剧的特殊眷顾。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少数民族剧种遍地开花,但有的长足发展,有的却枯萎、消失,因此中卷特辟章节从各地区人文生态环境和主客观因素认真探索了新生剧种的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下卷则为当代少数民族戏剧艺术家、剧作家、导演立传,表述他们的杰出实践与贡献。刘文峰说:“该书中少数民族戏剧包括了少数民族戏曲、话剧、歌剧,还涉及傩戏,以及涵盖少数民族题材的戏剧。这部书时间跨度之长、空间范围之广,成为近年来少有的史学力作。它不仅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的整体面貌,同时也显示了作者广博的史学知识、宽阔的艺术视野和娴熟的文字功底。”

  与会专家更是对曲六乙的治学精神给予很高评价。王文章说:“我和曲六乙先生认识很多年,他治学非常严谨,当初生活条件艰苦时,他一手抱着孩子,一手写东西,坚持自己的研究,从以往那么困难的环境下一直坚持到今天,有着特别坚毅的精神。学术研究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坚毅的精神,离不开苦干、实干与坚持。我们学习研究曲六乙先生的理论研究著作,也要学习他治学的严谨精神、奉献精神。”周育德认为,曲六乙先生非常勤奋,在如何做戏剧史的研究上,他给研究者做了示范。“通史涉及的史料太宽泛了,从远古一直到当代。这种学问应当怎么做,怎么才能做得好、做得大、做得深?如何研究中国戏剧史,如何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史、艺术史,这套书确实做出了榜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