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写生创作展学术研讨会
“从上学以来,有两件事情一直是我最热爱的,一是每年春秋两季下乡写生,二是到国内外博物馆参观经典作品。回想起来这对应着关于艺术提高的两个方面,一个是行万里路,一个是破万卷书;一个是向自然和生活学习,一个是向传统学习。”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感慨地说。10月2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生活、表现时代写生创作展”学术研讨会,对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与中国油画院开展的写生创作进行了回顾总结。
一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中国油画院50余位画家先后赴江苏无锡、山东渔村、陕西延安、甘肃庆阳和西藏等地进行写生,体验基层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从中找寻艺术的创作灵感,完成了一批优秀的写生创作。这些作品汇聚成“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生活、表现时代写生创作展”,日前正在国家博物馆举办,那朴素的、充满真情实感的作品得到了观众的称赞。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在座谈会上说,艺术家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情真诚地投入到人民的怀抱和现实生活,投入到鲜活的艺术创作源泉中去,敏锐体察和反映当今时代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想,表现中国人民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是文艺家肩负的时代责任。王文章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文刚刚公开发表,艺术家要贯彻好讲话精神,不断深入学习、继续深入生活,创作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每次写生,艺术家们都轻车简行,有的就住在农民、牧民家中,通过下乡村、深入厂矿及军营,亲身体验基层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田黎明登上海军舰艇,体会战士的操练学习和出海训练。在战士们既坚强刚毅、又简单快乐的精神感染下,他充满了创作的冲动。“然而面对战士,手上的笔墨往往跟不上内心的感觉,反反复复多次失败,画得不尽意,心底总想画出战士的纯朴之美,笔墨感受常常稍不留神就回到自己的常态之中,而缺少对人物的提升和审美的感受。”在这样不断推翻自己的过程中,田黎明寻找着更为生动的笔法。
在写生创作展中,很多观众都会在画家刘万鸣的工笔画前驻足,画中生动可爱又充满野性的小猪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农家的静谧和亲切。“我画的是农村老家的猪,当地老百姓不会把猪圈起来,而是在河边散养,所以有一种野性。”为了画出猪的圆润和挺拔,刘万鸣自己做毛笔,用饱含墨的毛笔来表现这种感觉。
“李可染先生对写生有过精辟的论述,写生应当同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中提炼本质的美,如果只是画一个符号,名曰写生,实质上还是脱离生活,画出来的还是自己原来的面貌,也并没有分享生活,只是脱离生活的一种形式罢了。”画家许俊说,通过写生,重温了先贤的教诲,自己对传统技法的认识、对生活的认识都不断提高。
“以前我很排斥写生,可这次采风改变了我的看法,心手眼得到前所未有的新体验。”画家李传真有些激动地说,她长期关注农民工,画了15年,一张比一张更沧桑、更沉重。然而,当她到华西村、长江村采风时,看到了农村的变化如此之大,村民都以家乡为荣时,她的心灵受到了触动。“以前我在家里闭关自守,接触面太窄,画面不沉重、不苦涩才怪,见不到一点光亮。这次采风,我被农民溢于言表的幸福感动了,突然对世界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画家朱春林展示了在甘肃庆阳创作的窑洞系列。窑洞狭长而昏暗,老人孤独的生活,这是城市化过程中农村普遍存在的空巢现象,但在朱春林的笔下,老人身上依旧透露出善良和真诚。“人应该是有尊严的,不管在什么样的处境里,都应该被尊重。”他说,画院每年春秋两季都会下乡写生,如今成为了常态。其实,朴素之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去观察、去体验,就能抓住。
写生创作展展示了几十幅杨飞云在西藏迭部扎尕那和甘肃陇东创作的人物油画,那一双双灵动的眼睛仿佛在述说着自己的故事。“走下去,到最基层的地方,才能感受到最质朴、真诚的情感。为什么我们的艺术不能够感动人,其实就是内心缺乏这种感动。”杨飞云说,艺术家写生不是给别人看,也不是做表面文章,实际上是真正可以改变自己的操练。通过写生,艺术家才能改变自己,进而改变画出来的作品。“这条路不是一时兴起走一走,而是需要一生去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