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大巴车刚一停稳,演职人员就忙碌起来。有的装台,有的化妆,有的抓紧时间磨合,因为在这一场演出中,不仅有他们已经轻车熟路的晋剧传统剧目,还有他们新创编的关于“十个全覆盖”工程题材的新剧目。他们常年活跃在乡村,对农村牧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后的巨大变化最了解,并为那些村民们身边的喜怒哀乐故事感染,于是创编了快板《新风赞》、戏曲小品《新农村新用》、二人台小戏《新农民的笑声》,他们的演出因为取材于民间,唱的是村民们的生活,深受村民们的欢迎。
豪情圣水艺术团演职人员有61人,2015年至今已为各乡、镇、市民义务演出60多场。走过一个村庄,来到一个小镇,穿过一个街道,再到下一个社区,豪情圣水艺术团的演员们不辞辛劳奔波在群文工作的第一线。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创作、排练、演出。豪情圣水艺术团的团长卢森是呼市群艺馆的一名资深群文工作者,他对团里的演员要求很高,平时是一个爱说爱笑的长辈,但在排练演出时是出了名的严师,而所有艺术团的团员也都严格要求自己,把每一个节目、每一次演出都力争做到最好。
“没有别的,我们就是喜欢,群众的掌声就是我们最好的加油站。”豪情圣水艺术团的团长卢森谦和地对记者说,去年呼市群艺馆把晋剧传承保护基地也设在了他们团,传承文化、传播文化的担子更重了。但是豪情圣水艺术团一直都在自加压力,就是想用精彩的文艺节目、充满活力的演出,为乡村牧区百姓送上文化大餐。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豪情圣水艺术团最大的特色是不断推出原创剧目,各剧目不但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还获得了自治区领导和市领导的高度认可。尤其是《青城满韵》以其独特的地区民族文化特色、高度符合时代精神的立意和绚丽多彩的舞台效果,在全国文艺界开展的“购买公共文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演出服务季活动中入选剧目名单,并获得了一致好评。大型满族歌舞剧《青城满韵》依据呼和浩特满族的历史内容编排,以老青城的街道和古迹为背景,体现了呼和浩特地区多民族融合、社会和谐的原创大型满族歌舞剧。该剧分为《青城满族人从哪里来》《落凤街的传说》《又见粮饷府》《美酒飘香老缸房》《红火热闹的牛肉铺巷》《高贵典雅的满族婚礼》6幕,体现了呼和浩特满族的由来、风俗人情、老街旧巷、民间传说和满族婚礼等方面的内容,展现了青城满族人民热爱祖国、勤劳勇敢、富于包容、团结和谐等方面的特点,传承和发扬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和各民族文化融合交流,形成了宝贵的民族特色文化和精神财富。
谈起《青城满韵》这部戏,卢森眼里掩不住的兴奋:“咱们团的创编人员先后两次赴承德、北京、辽宁等地交流、采风,还召开了四次研讨会,请的都是市里最好的作曲家、导演和编舞,还从北京请了专业的服装设计师,可以说这部剧我们倾注了很大的心血。我们在内蒙古民族剧场演出了8场,连自治区文化厅和呼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的领导都惊动了,领导们还说要在电视台录播呢。”
随着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深入推进,呼市群艺馆加大了文化对基层的覆盖工作,豪情圣水艺术团应时而动,他们不但沿山巡演,走遍了大青山脚下的每一个村镇,为百姓们送上文艺演出,同时还负责教授各乡村文艺骨干演出技艺,帮助他们开展文化活动:晋剧、二人台、秧歌、广场舞……只要是乡亲们想学的,只要他们会的,就一定倾囊相授。村民们都说:“还是自己的剧团好,能手把手教咱,要不靠咱自己摸索,想提高难着呢。”
去乡村演出,是送文化下乡,是传播艺术火种,豪情圣水艺术团的团员们更明白,只有群众喜闻乐见,才能起到传播作用。因而他们深入生活,把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创编成戏曲节目演出来,他们的演出走到哪里都受到欢迎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演出接地气,与百姓心贴心。
一年365天,对于豪情圣水艺术团的演员们来说那就是一场场的演出和一天天的排练,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支艺术团的全体人员用他们的汗水和欢笑谱写着普通群文工作者的艺术使命,用他们的平凡努力为文化事业的辉煌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