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贯穿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之中。旅游业作为直接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产业,在提升国民幸福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集中体现,不仅可以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可以满足人民对休闲公平权利、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与此同时,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文化形式,具有广泛性、关联性和多层性等特征,在精准扶贫、改善民生等方面可以起到独特作用。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在这一新的进程中,将面临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对旅游业发展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不到40年的时间实现了国外几百年发展带来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快速的变革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全社会的焦虑。从宏观层面上看,各地追求大目标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设施增速、大规模外来资本主导、大规模造城造镇造景点运动、大规模豪华酒店等要素投入、大规模旅游演艺主题公园等模仿复制模式等现象值得警惕。为此要求我们必须打造基于幸福和理性的中国旅游业。
首先,坚定不移地推动由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我国的旅游业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政府层面上看,一要树立新型政绩观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发展观。要把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和让不同利益相关者和广大人民最大限度地分享旅游业改革发展的红利作为最大的目标。要尊重客观规律,少做一些面子,多做一些里子,踏踏实实地进行旅游规划和开发。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倡导开展的“厕所革命”,就是从最基本的民生着眼、从社会和旅游业最基础的工作出发所进行的具有长远性、战略性的创新,对提高中国人口素质,提升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具有重要的意义。二要用绣花精神开展旅游目的地开发,克服粗制滥造和重复建设。要关注当地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注重特色产业的开发、体现当地的独特竞争力。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各地风土人情不同,在旅游开发和规划中,要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内外兼修,多角度、全方位发掘当地的个性和文化,使其融入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培育出当地旅游发展的独特气质。这些才是旅游发展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所在,是发展旅游之魂所在。
其次,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一要大力弘扬企业社会责任,培育旅游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把企业发展同国家命运和人民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企业,需牢记自己的使命,发扬主人翁精神,为消费者谋利益、为员工谋福利,进而实现自身经济利益;二要用工匠精神打造企业品牌,少一些泛泛而谈的概念,多一些服务质量的真实改进;少一些炫技的排名营销,多一些消费者口口相传的口碑提升。
再次,形成基于新居民、新旅游者和新从业者的旅游业新主体支撑。一要在旅游目的地开发中注意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居民的地方自豪感和依恋感,从而促进居民对地方文化、环境和“旅游公地”资源的保护和坚守,确保目的地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二要加强对旅游者的文明素质教育,提升中国旅游者的文明水平。通过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先行、注重养成等手段提高旅游者的文明素质。旅游、教育等部门应该制定相应政策,对旅游者的文明素质加以引导和教育。目前,国务院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规划纲要,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新机制开展旅游文明素质教育,进而提升公民的全球公民意识和文明素质。三要加强对旅游个体经营者的诚信守法教育和服务意识的培育,在企业内部机制设置和员工培训中,将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作为引导重点,将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作为行动指南。
中国旅游业正在快速蓬勃发展,经历了向西方学习、追赶到并行进而引领的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旅游行业只有不忘初心,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根本,才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谷慧敏 雷铭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酒店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