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假日及高峰期旅游供给品质,应围绕“安全、有序、优质、高效、文明”的假日旅游工作目标要求,突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着力在补短板、强支撑、抓融合上抓实见效,切实让高品质成为假日及高峰期旅游的底色
□特约评论员王红彦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提升假日及高峰期旅游供给品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全国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准确把握假日及高峰期旅游集中消费规律,推进优质供给、弹性供给、有效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美好生活需要。《指导意见》是对近年来我国假日旅游工作实践的全面总结,是破解假日旅游难点问题、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顺应我国大众旅游新时代和全域发展新阶段,国民旅游消费意愿持续增长,2017年全国人均出游达3.7次。特别是假日国人集中出游需求更加旺盛,已成常态。今年国庆假日旅游数据再创新高,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26亿人次,同比增长9.43%。加之近年来节假日制度优化、高速公路通行免费、国有重点旅游景区降价、文化和旅游惠民活动开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利好,假日出游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出游需求和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地党委、政府对做好假日旅游工作高度重视,每逢节假日,从中央领导同志到各地负责同志都会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召开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和各地假日工作会议逐级部署安排,全国假日旅游综合效益和市场满意度明显提升。然而也要看到,假日旅游在显示其巨大发展潜力的同时,也暴露了出行难、停车难、入园难、赏景难、如厕难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是客流集中与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说到底,推进假日及高峰期旅游供给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广大游客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指导意见》的出台及实施,标志着假日及高峰期旅游供给产品提升,尤其是上述“五难”问题解决,迈入法治化轨道、高品质时代,成为全国“一盘棋”行动。笔者认为,提升假日及高峰期旅游供给品质,应围绕“安全、有序、优质、高效、文明”的假日旅游工作目标要求,坚持《指导意见》明确的4条基本原则和6项重点任务,突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着力在补短板、强支撑、抓融合上抓实见效,切实让高品质成为假日及高峰期旅游的底色。
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假日及高峰期旅游高品质发展短板。让广大游客假日出游更有体验度舒适度,筑牢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基石。瞄准“五难”突出短板弱项,因地制宜地通过增加移动厕所、加开临时车次、加密运营网络、设立备用停车场、增设购票检票临时服务窗口等临时设施,采取整合配置多方资源、倡导社会单位停车场对外开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有效手段,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其次,要强化科技支撑,增强假日及高峰期旅游高品质发展新动能。搭乘数字化快车,推进旅游与科技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假日及高峰期旅游产品开发、现场管理、综合服务的智慧化水平。提升智慧产品开发水平,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立体、动态展示平台,增强游客线上体验。健全完善大数据平台,实现预警预报、视频监测、应急指挥、流量统计等功能。推动“互联网 监管”,实现对景区、住宿、道路等旅游信息的全程实时监控,用治理升级护航美好假日旅游新时代。
再次,要深化文旅融合,提升假日及高峰期旅游高品质发展软实力。近年来各类博物馆广受欢迎,山水实景演出推陈出新,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旅游日益成为弘扬文化自信、展示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为此,要加快旅游产品升级改造,努力挖掘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旅游品位,精心培育文化旅游品牌,鼓励演出、娱乐、艺术品展览等传统业态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充分挖掘和呈现文化特色,让游客在假日出游中获得更丰富的精神享受,收获更实在的幸福感。